月琴又称四弦、弦子、蛙琴,流布于滇东北及红河、墨江、新平等地。据彝族民间传说,彝族先民迁拓到新平鲁魁山区时,生活艰苦,没有
乐器和娱乐。一个彝族小伙子在
高粱杆上挑起一段皮当弦,在皮与秆的两端穿上细木杄绷紧弦,用
竹片一弹就发出了声音,后来逐渐发展成月琴。彝族地区流行月琴的历史渊源久远,大约盛于唐代。据《
新唐书·南蛮传》记载:唐贞元间(公元785—804年),南诏
乐器“有龙首
琵琶(月琴),如龟兹制,而项长二尺六寸余。腹广六寸,二龙相向为首,有轸柱各三,弦随其数”。17世纪绘制于巍山县文昌宫桥墩的
壁画《彝族踏歌》图中,就绘有月琴的
图像。目前流行于彝族地区的月琴基本形制是圆腹、长颈,弦数有二弦、三弦、四弦等类。流行于红河地区的月琴,琴颈较长,琴箱呈
圆形或四方形;墨江的月琴呈八角形,张4根丝弦或
金属弦。音色明亮,轻快华丽,乐曲丰富多彩,各地流行有上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