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彝族的传统道德价值观中,集体意识、团结互助、吃苦耐劳、重义轻利、以孝为重等等,在彝族历史上,对于稳定集团的统一,维系家族和家支的延续和团结,促进彝族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尤其作为彝族传统的道德价值观所反映出来的集体意识,是彝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这种纯朴的集体意识观念一经形成,就
世代相传,构成了彝族所特有的心理素质和民族精神,并成为他们传统道德的基本内容。在集体意识观念影响下,彝族人民
表现出了亲密团结、互助互济和朴素集体主义的高尚美德,作为一种占据主流的道德观,应予以充分肯定,并使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发扬光大。但是,也应该看到,这种建立在父系血缘基础上的集体意识仅仅局限在同一血缘内部,是一种比较原始的血缘互助,它带有比较浓厚的自发性和血缘性,往往比较重视本民族、本地区和本家族的利益,这与今天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体主义原则尚有一定差距。由于吃苦耐劳的道德价值观建立在
小农经济基础之上,使得本民族的思维方法和心理状态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和依赖性,极大地制约着彝族人民的进取精神。过分提倡尊长重孝,唯
君子之命是听,唯
祖宗之法是从,从新的道德价值观而言,严重地束缚了彝族人民思想、生活、个性和行为的发展。此外,奢办丧事
祭祀,耗费本来就不太丰富的社会财富,必然制约彝区的经济发展,延缓摆脱贫困的步伐,阻碍着彝区现代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