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说,在论证上帝存在问题上,思辨理性所能走的路,除上述三者以外,别无他途。这祥看来,上帝的存在是人类思辨理性所完全不能证明的。康德的上述批判,在
宗教思想史和
哲学史上的影响非常巨大,传统神学受到了致命的打击。把上帝作为超越的存在而对之进行思辨性证明,已经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了。
基督教神学和唯心主义
哲学要想论证上帝的存在,便不能不另走新的路子。同时,把上帝视为高踞于世界之上、超然于世界之外的绝对物,固然抬高了上帝的地位和权威,但上帝也因此而远离于世界,使他的信奉者可望而不可即,可畏而不可亲。原始
宗教时代,神就在人的周围,可那种神与人的亲密关系在超神论
宗教里从此永远消失于九天之外。这种情况也为
宗教神学加强对信教者的麻醉造成了一定的困难。超越神在理论上和
宗教实践上都遇到了不可忽视的困难。因此,我们看到在康德之后,关于上帝存在的方式以及证明其存在的理论形式都出现了新的变化,泛神论、内在神论时兴起来。当然,这些神灵观并不是什么新东西,都有其历史上的传统根据,但这些历史遗物在新时代的花样翻新,却不能不说与康德的批判有关。不过,超越神观念及其神学论证,在
正统的
基督教神学中仍有自己的地位。至今,天主教罗马教廷仍把托马斯主义奉为神学的正宗。新托马斯主义继承其先辈的传统,仍把论证上帝的存在作为他们的根本任务。他们一方面维护其先辈关于上帝存在的传统证明,另一方面也力图寻找新的论据。罗马教皇庇护十二在1951年11月12日的一次讲话中,按照托马斯的宇宙论证明的思路,歪曲现代自然科学以证明上帝作为世界造物主的存在。他认为,不管现代自然科学把宇宙的存在推算到几十亿年或几百亿年之前,都只能说明这个物质的宇宙的出现和存在,在时间上是有限的。在此之前,必然有一个强有力的开端,这显然是托马斯第一论证的翻版。新托马斯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波亨斯基则继承了老托马斯的目的论证明:“显然,世界的进程有一个目的,这个目的不能是别的,只能是甚至上帝本身也追求的,而且必然要追求的目的,即上帝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