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作为一门外来的
学科,并不具有完备地解释
中国传播现象的能力,要将年画等
中国本土媒介套进传播学的理论框架,难免给人削足适履的感觉。在
中国传播学的体系完善之前,姑且将年画的传播方式称之为“拟大众传播方式”。毕竟大量雕版
印制的年画,通过专门的
销售渠道发行出去,其传播的方式非常接近于现代大众传播媒介中的
书籍、期刊和报纸。只是年画的发行
周期相对较长,一般以一年为一个
周期,一年的期限一到,年画多半就会丧失传播的价值,主人就将“新桃换旧符”。这样特殊的发行
周期一方面除了是年节习俗的要求外,另一方面与这种媒介的载体有关。年画基本上是画在纸上的,即便
纸张好如“百年不燥”的滩头年画,不掉色、不变形,但是材质的本质还是决定了它易损,不可能持久。一年一换成为必然。有意思的是,与大众传播媒介的
书籍、报纸、
杂志等内容期期更新不同,重新张贴上去的新年画还多半是以前的老内容,因为虽然年画有传播社会信息的功能,但是其最主要的作用其实还是相当于原始的
巫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