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随着元杂剧的衰落和南戏北传的影响,
山西戏曲受到各种声腔的影响而发展迅速,蒲州梆子、晋剧等本土
剧种异军突起。蒲州梆子传统剧目众多,包括本戏、折子戏共500多部,内容丰富,有文有武,代表剧目有《少华山》《
西厢记》等,这些剧目在年画中多有
表现。晋剧是在蒲州梆子的基础上融合了祁太秧歌、晋中民间曲调,并由晋商和当地文人参与而形成的,它很快在晋、蒙、陕发展开来,并流传到
河北等地。
临汾传统文化积淀深厚,因地处内陆,过去交通不便,故清代传流下来的画版,大部分保存了原来晋剧的戏样,晋剧常演的剧目《火焰驹》、《荷珠记》、《高平关》、《乌龙院》、《度林英》、《打金枝》等均有年画作品存世,其
笔法粗犷又不失柔美,具有晋剧
典型的高腔激越与婉转细腻并存的
风格。这些以
戏曲演出场景为题材内容的作品大量出现,因而使
戏曲艺术里的程式也被画行作坊作为参考或采用。戏班里的表演艺术家与画行作坊里的民间
画工,在旧社会里同属艺人工匠之流,不被世人重视,但艺人之间是没有隔阂的,
戏曲和年画之间呈现出相互移植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