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锦能够
世代相传、绵延至今的原因,与
山东地区的婚嫁
民俗有着很大的关系。
山东各地一般通行男娶女嫁,婚姻关系比较稳固。
从前的男女婚媾,自甶恋爰者极少,多是由家长包办,通媒结亲,即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山东旧时的婚嫁年龄,各地有所不同,一般在20岁前后,但也有早婚的弊俗。据清代和
民国年间的
县志记载,
山东俗喜早婚的多在西部地区,在冠县、陵县、长清等地,男年十一二岁即娶,在临清、高唐、茌平等地,男年十五六岁即娶,有的地方甚至十岁即娶二十余岁之妇。早婚大多是女长于男,一般相差七八岁。下过通书之后,女方便整理嫁妆,男方要收拾新房,准备迎娶,亲友们也开始送喜礼。向男家送的喜礼,通常以“色”为单位,一对鸡、一刀肉、一对鱼、二斤粉皮等,都可算作一色礼,当然也有送礼钱和喜帐(六尺红绸或红布、
花布)的。喜帐一般是送绐男方家长的,抬头写“××大人令郎花烛之喜”,帐心写“天作之合”“鸾凤和鸣”“
龙凤呈祥”之类的颂词,落款写“××贺”。喜帐的多少,标志着结婚人家家境的好坏,富有人家的亲友一般都送喜帐。向待嫁的女子家里送喜礼,称作“填箱”,或作“添箱”,也称“添花粉”,一般送些女子婚后所用之物,如衣服、被褥、
布料等,有的也送钱,谓之“压柜钱”,但最多的还是送果盒。果盒为一
方形木匣,能放
半斤到一斤糕点,大多放糖果和柿饼之类的食品。上好的糕点连同果盒放到柜里,是新婚之夜新郎
新娘共享的,一般的食品则放到食盒里,留作
新娘婚后磕头拜见长辈时的礼物。有些地方在送日子以后,要给待嫁的女子行加笄礼,俗谓之“上头”。古代女子15岁出嫁时要举行加笄仪式,即改变幼年的
发式,把头发绾成一个髻,用黑布包住。然后用笄(即簪子)插定发髻,以此表示该女子已是成人。乐陵的女子受聘时及笄。在招远、栖霞等地,于婚前
数日,男家主妇和女亲戚至女家行加笄礼,婆婆亲自为未过门的媳妇理妆、加钗,谓之“上头”。上头后的女子,一般不再见外人,直到出嫁后,才能公开露面。有的地方上头时间较晚,或在上轿前,或在入洞房后,与开脸同时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