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世纪,相传由
埃及的安东尼首倡,发轫于三、四世纪的
基督教隐修制度得到了很大发展。隐修者以苦身修行为志,脱离
世俗生活,在荒野之地独居隐修或组成隐修院集体隐修。六世纪创立的本笃修会设置了一套严格的规章制度,成为西部修院制的模式。修院从开荒务农发展为拥有大量地产,有的还兼营工商,聚敛财富,成为封建地主。后来又因此而涣散腐败。十世纪出现克吕尼派改革运动,整饬和加强修院制,后期又强调教权至上。十三世纪起出现托钵修会。这一派不置恒产,修士不集中在修院内,而是到处游乞。其中著名的有方济各会、多明我会、加尔默罗会、奥斯定会等。它们都有严格会规,并在各处设立分支组织。东正教会比较完善的修院会规始于大巴西勒,修院制度比较单一,不似天主教分门别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