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四五百年前,南朝梁张僧繇曾绘《五星
二十八宿真形图》,在图中描绘有当时人们想象的33位星宿神官形象,一星一图,有男,有女,有兽首人身,还有一些怪异莫名者,每一幅
图像前面都有
篆书说明其来历,其中排在首位的就是福星,这就是福星最早的造像。图中福星为一豹首人身的道人,身穿
白色长衫盘膝坐于一猪首
鹿身的
怪兽背上,带有强烈的
道教色彩。唐朝时期,福星的形象开始变为官员形象,其原型是道州刺史阳城。在唐代
白居易的《道州民》诗作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道州人大多数身材矮小,长得高的也不过三尺多。他们被当作
土贡年年进献给
皇宫,甚至当地官员为满足贡品要求把儿童置于陶罐中,只露头部,喂养其长大,制造畸形侏儒。这样的乱政导致当地百姓妻离子散,老年人为少年人哭,母亲为孩子哭。自从阳城做道州刺史,他冒死进谏,言辞恳切,陈述当地实況,请求
皇帝免去矮奴
土贡。最终
皇帝被感动,颁下诏书,废除矮奴政策。从此道州人为纪念阳城,生下男孩,大多在名字中加上“阳”字并把阳城称作福星,年年供奉。到元明清时,福星的形象逐渐演变,最终变为现在大福大贵、仁义慈爱之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