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庙宇中的绘画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即
色彩绚丽,常用的
色彩有大红、绿、黄、藏青、白等,较少使用
黑色。这种色调给人以幸福的快乐感,并含有正义和
吉祥的意义,这与人们想象中的神作为“替天行道”、能“驱邪治病”的正义形象是完全吻合的。不过,由于
台湾的庙宇一般四
五十年就要翻修一次,而每一次翻修都会毁掉不少精美的绘画,因此,现在人们所能看到的
台湾庙宇中的绘画,属于民国初年的作品就已算是比较古老的了,其余
大都是近五
六十年来的作品。这些绘画通常在要画的地方先打上
白色的
粉底(用
石灰与石棉糖水混合捣细而成),待将干未干之际,以墨或
矿物质色料混水作画。
台湾气候干湿变化很大,用
石灰打
粉底,自然很容易风化而剥落。因此后来艺匠们改用
水泥漆或塑胶漆先打
白色底,然后再用水性塑胶漆或油性油漆作画,这样虽然易于长久保存,但绘画的
风格却因此而走样,不如原来那么耐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