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中期以后,随着航海技术的进步和海上交通的发展,赴台谋生的闽人越来越多,民间对
台湾的称呼十分复杂。他们以各自的见闻所及,触景生情,给
台湾起过各种各样的名称。比如
商船上的水手,当他们从
福建驶向
日本,横渡
台湾海峡时,必须以
台湾北部的一座高山为瞭望定向的标志,因这座山的形状酷似一个罩鸡的
笼子,故称之为“鸡笼山”。起初它只是个山名,后来逐渐变为
台湾北部沿海的通称。又如
福建渔民到
台湾西部海面
捕鱼时,常在一个可以避风的
港口晒补鱼网、修理船具,他们就称这个
港口为“魍港”,后来又转音为“笨港”、“北港”,并渐渐成了
台湾中部沿海的通称。此外,还有大鸡笼、大员、大圆、大冤、台圆、大湾、台窝湾、
台湾等等不同的称呼,而官方则称“东番”、“东番诸山”或“东番诸岛”以示和
四川境内的“西番”相区别。郑成功驱荷据台后,称
台湾为“东都”,其子郑经继位后,又改称“东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