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板楯蛮虽为巴国所属,被世人当成巴人(即广义巴人),但与古代廪君之巴氏,还是有区别的,不仅在信仰习俗有所不同,而且在居住地域之分布上也南北有别。所以,早在唐代,杜佑《
通典》将古代巴人按其特征分为“廪君种”和“板楯蛮”两大部类,而“廩君种”正是通常所指的“狭义的巴人”。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一七八)具体描述了这两大部类的分布地区:廪君种“后散居巴梁(西晋地理概念,指今
重庆东部)间,即古荆梁之境。五姓杂居,今巴(今巴中)峡(今宜昌)巫(今巫山)夔(今奉节)四郡地皆是也。”到了宋代,廪君种还活跃在三峡两岸,当然包括鄂西北一带在内。对盘瓠种则说“其在黔中五溪(指的是今
湘西)
长沙间(指今吉首等地与
长沙之间)则为盘瓠之后。”那么位于廩君种与盘瓠种之间的区域当然就是板楯蛮。也就是说,盘瓠种是在沅水中下游两岸,其北部的武陵山区则为古代巴人之后板楯蛮活动区域,而且与古黔阳县(今
湘西北部)地区相吻合,再往北就是廪君种的地盘。溪峒头领田头拟被罚“赕钱”赎死罪。这个“赕”正是板楯蛮“以赕钱赎死”的重要特点之一,也就是《
华阳国志》、《
后汉书》是所说的秦昭襄王与板楯蛮订盟约时所定,正说明田头拟及其族人属于板楯蛮。所以,大部分史学界都承认:三峡地区为“廪君种”,溪州(今
湘西北)、黔州(今
重庆彭水)、思州(今
贵州思南)、施州(今湖北恩施)等地为“板廪蛮”的势力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