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叟”作为夷系民族的族称,在现代彝语支某些民族和彝族中仍然保留着。方国瑜指出:“今彝族自称nisu、nesu、nosu,译字作‘南苏’(檀萃《爨雅》)、‘聂苏’(《开化府志》),彝语‘苏’的意思是‘人’,而‘南’或‘聂’为专称。疑‘苏’即‘叟’的对音,即古羌语,白狼歌诗‘传告种人’的人字对译作‘敕’。《广韵·职韵》:‘敕,耻力切’,读‘彻’声;《集韵》:‘叟,苏后切’,读‘心’声,‘叟’与‘誎’之音相近,故《广韵》駷(苏后切)、速(桑谷切)、誎(速候切)、敕(苏奏切)等很多从束得声的字都读‘心’声。彻声转变为心声的例子很多,彝语称人为tso,亦称su,又纳西古语称人为tso,合称shl,语音演变的例子正相同。因古羌语称人为叟,所以与古羌语有关的部落称之为叟。此外,《
华阳国志·
蜀志》越雋郡定筰县有‘摩沙夷’,唐·
樊绰《
云南志》作‘磨些’(今纳西族),又有‘傈僳蛮’(今傈僳族),《
史记·西南夷列传》有叶榆,榆字古音读如‘输’,叶榆为昆族,又拉祜族称为‘莫苏’。这些族都与古代羌人有关,名称用沙(些)、僳、榆(输)、苏,并与叟之音相近,而都冠以专称,有所区别,彝族则称为‘夷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