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此,原人神是世界万物和神灵的基础,一切事物都分享了他的生命。这首原人歌是
印度泛神观念的起点。后来的《奥义书》和《薄伽梵歌》,逐渐把梨俱吠陀中作为
创造物之主的“生主”转化为“梵”。这个梵被认之为宇宙的本原、世界的最高原理,是最高的“自我”,而我们个人的
灵魂或自我则来自于大梵。故与梵在本质上实为同一,即所谓“我即梵”,“此我即是彼梵”。这就包含着一种思想: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大梵的一种表现形式。《奥义书》认为梵体现为现象者有三态:一是世界的支配神,此即梵天或自在天的人格神;二是时间空间中的物器世界,在空间位置上分为天、空、地三界,在时间上,认为世界在一定时间依梵而产生,又在一定时间之后复归于梵。世界因此而不断循环和轮迴。三是一切有情之物,上至天人、下至
植物,但中心是人。这种思想在神灵世界的应用,就是把一切诸神视为梵天的一种表现形式或化身。这样一来,众多的
印度神灵便在这种泛神观念之下统一起来。
印度教改革古典婆罗门教而兴起之后,更加系统地发展了这种神灵观念。它把民间信仰的
英雄和神灵都说成是神的化身而加以崇拜。将梵天演为三种身份,一为婆罗摩(梵天),为宇宙的
创造神;二是毘湿奴(那罗延天),为宇宙的保护神;三是湿婆(大自在天),为宇宙的破坏神。三位大神在性能上各异其趣,而其本体则为同一,乃由一元的本体所作三种不同的显现。同时,吠陀时代的众多神灵则降为三位大神的
下属。此种思想与
基督教的三位一体教义颇相类似,但本质上是一种泛神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