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话显示,当时
知识分子的“历史知识”中已有一“亘数千年”的羌族,然而相对的,他们对羌的“民族知识”仍然浅薄。1940年代,典范的民族分类与历史知识尚未完成,另有一例可以为证。当时
华西协会大学的秦学圣,曾随西方学者到岷江上游作调查——调查他认为应在岷江上游的“苗族”。这个观念,与现在民族识别划分后的苗族居地相去甚远。这些都显示,在
民国之初二三十年的
民族史建构中,学者并非追溯一个已存在之“羌族”的历史,而是在有关“羌”的大量
中国历史文献记忆中建构历史上的“羌族”,这也说明了为何早期进行“
羌民”田野调查的大多是西方学者或
传教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