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人歌》则把原人作为宇宙的本体,当诸神把原人作为牺牲举行
祭祀时,“从这伟大的总
祭品上、产生赞歌和咏歌,咒语由此作,祭词也由此生”,产生了地界、天界和空界的一切。《原人歌》最著名的思想是说
印度社会各阶级也产生于原人身体的不同部分:“他的口是婆罗门,他的两臂作成刹帝利,他的腿变成吠舍,从他的脚生出首陀罗来”。这段歌词清楚地说明当时
印度社会已出现阶级分化,
宗教则用神的名义使这种阶级划分神圣化。《原人歌》显然是婆罗门祭司的作品,因为它把宇宙万有和人事社会的创生,归结为
祭典献祭的结果。在神学思想上,则是将多神崇拜统一起来,归结为最高神或泛神
宗教的尝试。糜文开先生指出:《原人歌》由一神的泛神论立场出发,把万有造化的原理归因于具体的原人,这种“最高神一元思想的确立,开梵书奥义书之新时代,并形成
祭祀万能、吠陀天启、婆罗门至上的观念,而为树立婆罗门教三大纲领作地步……总之,我们可以认为原人歌产生之时,
印度社会正在转移期,故此歌结束吠陀时代数百年之思想,而开发以后数百年之新思潮,实为吠陀末期继往开来之重大作品也。”这个论断是很有见地的。
印度社会的“转移期”,也就是
奴隶制社会的形成期,在
宗教上则反映为自然
宗教的人为化和婆罗门教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