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的传道活动,进行得相当顺利,陆续有人接受他的教义成为他的
信徒。
信徒日增,自然形成
教徒组成的会社,称为“僧伽”(Samgha)。初期的
佛陀弟子泛指来听声闻或教法的人们,后来则专指精进勤修“八正道”的出家僧众。弟子有出家的,男的称比丘,女的称比丘尼。有在家的,男的称优婆塞,女的称优婆夷。出家者专门修行悟道,于是便有了僧院生活。出家者经过一定时期的
宗教教育,接受戒律训练后宣誓为僧。僧院体制是逐渐发展成型的。
佛陀创教传道初期,皈信修行的弟子并无固定
建筑物。他们有时栖于山谷之间的洞穴,有时则寝于墓地或丛林。特别是在每年夏天雨季来临时,因为不便外出游化,便安居于一处(即所谓雨安居处),集体修行,互励于瞑想修定的
宗教生活。但随着皈信弟子日益增多,小小洞穴无处存身,于是便有了设置永久性建筑的必要。据记载,有一些刹帝利贵族和富商大贾曾捐资修建僧院。例如室罗伐悉底国的王
太子逝多就修建祇园精舍,供养
释迦牟尼及其徒众。所谓“精舍”,意即众行者的宿舍。从当时佛徒对精舍的赞美词看,精舍的建筑是精美和豪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