僚(獠)为西南夷名,曾先后多次进人武陵地区。
商周时期,首先是僚的先民“濮”前后有四次进人武陵地区定居,并与本地的原始居民融合而形成土家先民。之后,《
资治通鉴•晋纪十九》记载有“蜀土先无獠(僚)”之说。当时一支僚在与古代蜀不远的地域,即今
重庆的綦江、南川一带,而这一地区正是当时板楯蛮活动的地区。由于种种原因,古代一般都习惯将板楯蛮(賨人)与僚混为一团,即广义上的濮僚。《宋史•蛮夷四》说:“渝州蛮者,古板楯七姓蛮,唐南平獠(僚)也。”《舆地纪胜》卷一百八十“
南平军”项所引熊本《建(南平)军奏》中也有这样的记载“夷人即古巴郡板楯七蛮,南獠(僚)之故也。”而较准确对僚(獠)的注释是《集韵•巧韵》:僚(獠)是“戎夷别名”,认为僚(獠)即是戎。而直接将戎(僚)与板楯蛮(賨人)联系起来的是《广韵》,记有“賨,戎税也”,认为戎(僚)也将其税赋称为“賨”,那么,板楯蛮与戎(僚)的共性就不言而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