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锦上
黑白灰色调的采用,是
侗族妇女对自然界中一些物像由亮到灰,再由灰到暗的变化规律的视觉感应的概括。如昼夜更替的节奏感和物体体积受光时的光度也是由亮部(白)、中间(灰)过渡到暗部(黑)构成的。它们在展现了亮、灰、暗色感及其结构的同时,也成了黑、白、
灰色,这就是
黑白灰色调概念生成的源头和依据。人们在这种现象的反复作用下,逐渐形成了一种视觉定势,感染着他们的情绪和心态,从而形成了对黑、白、灰颜色或光感视觉概念和审美偏爱,形成了“习惯成自然”的
境界。人们的意识里不自觉地把“昼”视为白,“夜”视为黑,“晨”或“暮”就视为灰了。因此,当
黑白灰三种颜色在侗锦上作为视觉语言出现的时候,人们就会条件反射性地从记忆中寻求认识上的对应关系。一旦对应关系成立,即会出现舒心悦目的感受,成为他们心中最美好的形象。可见,这种
黑白灰的感受已深深地植根在
侗族妇女的
情感里,并使之形成了永恒的美的意识:顺之悦目赏心,逆之伤心堵目。
黑白灰色给她们带来愉悦之感,并含有明显的美观情结,给人无穷的诱惑力,这就是
侗族妇女钟情式执着追求
素锦艺术美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