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谟与康德的不可知主义
哲学及其对
宗教与科学之关系的说明,彼此不尽相同,但基本思路大体上是一致的,都是把理性与科学的权威限制在经验的领域,而把
宗教的基地置于超经验的领域,视为信仰的对象。按照他们的说法,科学和
宗教各有自己的合法领地,彼此互不相干,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科学与
宗教的尖锐冲突从而得到调和。休谟
哲学与康德
哲学对后来思想的发展影响极大。十九世纪以来的西方世界中,许多最有影响的企图调和
宗教与科学的对立的思潮,基本上都是从休谟与康德的上述思路发展而来。尽管这种调和论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在思想界有着广泛的影响,但其理论基础却是虚假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它把主观认识与客观对象的对立性过分夸大了,人的认识虽然不能完全等同于客观对象自身(物自身),但它却来源于客观对象在感官上的作用,本质上是客观对象在主观认识中的反映。反映与被反映者之间有对立,也有统一。在形态上可能相似,也可能不相似,但前者既为后者所决定,它们之间就有着内容上的一致性。通过科学的分析,人类完全有可能区别出认识中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认识客观对象的特性和本质。在主观认识与客观对象之间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人们完全有可能通过认识的发展达到对于客观对象的认识。所以,把认识与对象的差别夸大为经验与超经验的绝对对立,完全是人为的、虚构的。超经验的对象根本不存在。一切对象只要是客观存在,就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认识的对象,为经验所认识和把握。即使不能为人类的感官直接把握,也可以为作为人类感官的
延长——科学仪器——所把握:即使
暂时尚不能成为经验的对象,也可以随着认识的发展和感官的
延长(科学仪器的改进)而
迟早成为经验的对象。正如人类感官不能直接经验到的分子、原子、电子、原子核、层子、夸克……已经逐步成为经验的对象,为科学所把握一样。如果一种东西本质上永远超经验,不能为任何经验所把握(如上帝、
灵魂之类),那只能是因为它们根本不存在。从理论上看,超经验对象是虚无,是神学家和唯心主义
哲学家的虚构。企图在这个领域为
宗教找出一个不受科学攻击的安全岛,是一种神学的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