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
江苏、
陕西、
山西、
安徽、
湖北、
四川等各种地方戏虽早已形成,但帝都
北京上演之戏多来自徽班,后来形成了“
京剧”这一
剧种。据考证,徽班进京已有二百年的历史。最初是供奉宫内演出,“
嘉庆(
颙琰)在日,帝(道光)与福官尝为争一
狐裘事,大感不快,遂逐四大徽班出宫。自是,优伶乃组梨园馆于前门外粮食店,以私应堂会,未几,和春班先解散”。宫中演出的徽班散落到民间,使得民间戏园、戏馆日益增多。那时
北京不仅有鹿鸣堂、禄寿堂、天和馆等宴会之所举办堂会,搭台演戏;前门外的广德楼、同乐园、三庆园、广和楼,
朝阳门外的芳草园,阜成门外的阜成园等,都曾轮流上演徽班的各种拿手好戏。此时,名伶传真
画像已出现在街头市匾上,过往行人驻足翘首,留连观望,使
戏曲艺术成了大众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如廊房头条胡同诚一斋宇画铺悬挂的《十三绝》
横幅,画当时名伶霍六、开泰、玉顺、连喜等十三人(作者贺世魁)。这些名伶
画像“其服皆戏场妆束,纸上
传神,望之如有生气,观者络绎不绝”。这些伶人的
肖像画,无疑是后来天津杨柳青、
河北武强县年画中
刻画名伶
肖像的戏出题材之嚆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