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云历年传》卷十二载:“或曰:乌蒙、东川同一祖,系沾益夷人夫妇徙东川。既而妊,腹中时闻争斗声,乃孪生二子。夷欲杀一留一,未行,妇遂负一子夜半渡江至乌蒙。后二子长,各据一方,自为雄长,而亦日事争夺如腹中之兆也。虽俱姓禄,而婚姻相通无禁。”这里的“腹中之兆”,多少反映出乌蛮同族分支后互相争斗的特点。乌蛮诸族之间的争斗频繁,表明乌蛮正从部落和部落联盟阶段,向形成统一的民族阶段发展。自唐
至元,原来互不统属的分散的乌蛮部落,发展成几个势力集中的中心区域:东爨的乌蒙、乌撒,东蛮所居雋州的落兰、罗罗,黔州地区的罗殿国、罗氏鬼国,洱海地区的蒙舍。各部争斗虽然激烈,但彼此之间
纽带联系却日益加强。一些部落世为婚姻,特别是各部形成了明显的“族内”、“族外”意识,“东川、芒布诸夷,种类虽异,其始皆出于罗罗,厥后
子孙蕃衍,各立疆场,乃异名曰:东川、乌撒、乌蒙、芒部、禄匋、水西,无事则互起争端,有事则相为救援。”“互起争端”是族内各部,“相互救援”是各部一致对外,这说明乌蛮族体内部联系
纽带已十分牢固,正是在这种
纽带联系的基础之上,乌蛮的主体部分出现了共同的族称——罗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