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国的建立,得到滇东彝族先民为主的“乌蛮三十七部”的武装协助与支持。《南诏野史》载:段思平“借兵于东方黑爨、松爨三十七蛮部”。“部”是爨区的政治区划名称,“夷语以县为部。”
大理政权统治下的乌蛮三十七部在南诏时期,已经是一种且耕且牧且战的地方武力,而且也是区划名称,到
大理段氏,从它建国之日起,一直到明代,始终是靠三十七部来维持它的政权的。
大理统治段区后,继续以部作为政治单位,并通过与三十七部彝族先民
首领会盟的方式,颁赐职赏,把三十七部地区纳人自己的统治之下。这三十七部所分布的地区是:白鹿部(今楚雄);罗婺部(今
武定、禄劝);华竹部(今元谋);洪农碌劝部(今禄劝);法块部(今禄劝东部);普摩部(今曲靖
越州部);磨弥部(今宣威、沾益);于矣部(今
贵州普安);罗雄部(今罗平);夜苜部(今罗平亦佐);纳垢部(今马龙);罗伽部(今澄江);阳城堡部(今晋宁晋城);落蒙部(今路南);落温部(今陆良);师宗部(今师宗);弥勒部(今弥勒);维摩部(今丘北至砚山);喈嶍峨部(今峨山);休腊部(今
河西);嵩明部(今嵩明);宁部(今华宁);王弄部(今蒙自至文山);强现部(今蒙自至屏边);仁德部(今寻甸);罗部(今罗茨);屈中部(今开远);步雄部(今江川);强宗部(今呈贡东南阳宗一带);普舍部(今玉溪);乌撒部(今
贵州威宁);乌蒙部(今昭通);芒部(今镇雄);闷畔部(今东川);吉输部(今弥勒境);邑市部(今石林至宜良之间);谋统部(今鹤庆、滇西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