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杨庭硕的《百苗图抄本汇编》中记载,黑苗在清代
典籍中是黔东南地区苗族的统称。这部分苗族通用苗语黔东南方言的北部土语和南部土语。由于分布地域广,人口众多,各地居民又存在一些习俗差异,因此在黑苗总名之下,还并用许多小的群体名。比如九股黑苗、八寨黑苗、黑生苗、黑山苗等。这些小群体在《百苗图》中有专条记载,因而本条所称“黑苗”是指分布在清水江
北岸山区的苗族,其分布地域大致包括今天的黄平、施秉、凯里、麻江等县市。此处的“黑苗”是用作这部分苗族的专称,在历史上早就和中原地区接触。残存的《大元一统志》和《元史》中都提到他们,当时将他们称为“木猫”。“木猫”是苗族自称的反切
音译,两字相拼后得出的音与他们的自称接近。明代初期将他们改称“黑蛮”,这是根据他们服装颜色尚黑而给予的他称。明弘治以后才改称“黑苗”,明代
方志所称的“偏桥司黑苗”和“兴隆卫黑苗”,就是针对他们而起的地域专称。清代初期,史志对他们的记载大致承袭明代
典籍。雍正改土归流后,随着苗区“
新疆六厅”的开辟,清廷才有可能逐步认识到,苗疆腹地的苗族也与他们在社会文化习俗上相同,“黑苗”之称才成为整个黔东南地区苗族的统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