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神作为驱邪符号,其能指与所指之间的任意性关系
表现为其所指历经数千年仍然明确稳定,而其能指则呈现出不断丰富增长的动态变化特点。
中国最早的门神记载出现在《
山海经》中,
王充《论衡》言:“于是
黄帝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
神荼、
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
神荼、
郁垒形象的门神在
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成“将军型”,到了宋代,镇殿将军形象成为门神的主要样式。此时“
中国的门神驱鬼习俗出现了一些有趣的变化,突出
表现为镇鬼门神庞杂与武门神、文门神的分化”,“门神像的样式也最多,有坐式、立式、
披袍、贯甲、徒步、
骑马、舞鞭锏、执金爪诸多种类”。“明清以后,门神家族成员更多,并且出现地方性特点。如
河北的门神多为马超、马岱、薛仁贵、盖苏文,
河南的门神多为赵云、马超,还有魏征、赵公明、杨延昭、穆桂英、韩信、岳飞等不下数十位”(赖亚生《神秘的鬼魂世界》)。年画中的门神处于无稳定明确所指的状态,这为滩头年画新能指的出现留下充足的空间。因此尽管传统年画的门神品种如此众多,滩头年画还根据自己的市场情况发展出了有明确市场指向的托货、广货和水货。托货销往全国各地和国外,以
神荼、
郁垒和秦叔宝、尉迟敬德
画像为主;广货销于
广东、
广西一带,门神一般改为
关羽画像,因该地尊
关羽为“关公”、“关帝”;水货又称苗货,主要销往
湖南的
湘西地区和
云南、
贵州的苗族地区,门神以苗族英雄神像为主。以苗族英雄神像为门神,全国为滩头年画独有。苗族英雄神像的出现是滩头年画在
贵州等苗民聚居地传播年画时,针对受众信息反馈
创造出的新能指符号。此外,在规格上,滩头年画还以画幅大小予以区分,托货有托全、托半、托二、托四,广货有全甲、二甲,水货有水二、水四。如此繁复多样的能指成为滩头年画传播符号的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