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来源于古代的民间
巫术和神仙方术,又将《
老子》、《
庄子》加以附会引伸,形成以长生成仙为根本宗旨的
道教教义,随着相应的
宗教组织和活动的出现,
道教便正式诞生了。
道教的产生大体上与
佛教的传入同时,它一开始就吸收儒、
阴阳、谶纬和
佛教各家的成分,具有庞杂性。早期
道教经典《太平经》约成书于安、顺之际,它把汉代道家关于气的
学说神秘化,将养生论引伸为长生说,主张通过养性和积德的方法,包括行孝、守一、含气、服药等,达到长生成仙的目的。它崇拜的至上神是“委气
神人”,其下有
神人、真人、
仙人、道人,组成神仙世界。它受
儒家积善余庆积恶余殃的启发,提出“承负”说,谓先人之功过,积之既久,则延及子孙,而有福祸之异。它主张
阴阳调和、
五行当位,向往
君臣民同心协力的封建太平理想,表达了地主阶级中改良派的政治愿望。东汉还有魏伯阳著《
周易参同契》,综合以往练丹方术,并与《
周易》、黄老思想互相掺合,形成内外丹结合的
学说,以人身为炉体,按照
阴阳的变化,六十四卦的运行,修养精气,结而成丹,是谓内丹,以药石炼制成丹,是谓外丹。丹成可以养性延命,乃至不死成仙,该书被称为丹经王,对
道教教义的发展产生很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