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基督教的特点,一是在
资产阶级革命后经过调整而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二是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扩张而以更大的规模向世界各大洲传播。十六世纪中叶在
英国兴起的“清教徒运动”,主张清除国教内的天主教教仪和教阶制度,提倡“勤俭清洁”的简朴生活,它在教义上的加尔文主义和组织上的共和制原则,适合于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展资本主义的需要,所以成了
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的第二次大决战——
英国革命的意识形态
外衣。在长期国会和克伦威尔时期,清教徒成为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主要力量。十七世纪初期清教徒开始向北美移居,后来分化为长老会、公理会、浸礼会、贵格会等派别。从十七世纪到十八世纪兴起的
德国虔敬主义运动,
英国福音奋兴运动和
美国大觉醒运动,进一步冲击了旧的教会结构,产生了一批新宗派,也造成了更富于个人
色彩的
基督教的复兴。十八世纪的
法国革命抛开了
宗教外衣,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和封建势力,但是罗伯斯庇尔创立新
宗教的企图和拿破仑重建天主教会的做法,表明
资产阶级仍然需要
宗教。十九世纪在
英国发生的牛津运动,使安立甘宗更加确定了介乎新教与罗马公教之间的立场,实际上反映出
资产阶级开始转向保守。在天主教方面,随着教皇在
意大利统一运动中丧失教皇国而成为“
梵蒂冈之囚”,
教廷在其
世俗统治权削弱的情况下反而加强了教会内的精神统治,
表现出日益明显的保守倾向。同一时期,随着
欧洲列强相继向海外扩张,
基督教也向更广大的地区传播。先是
西班牙和
葡萄牙划分势力范围,向中南
美洲和亚非地.区传教。
英国成为海上强国后,一方面由于移民而将
基督教带到北美和澳洲,另一方面又通过
传教士向亚非广大地区传教。以后由于资本主义发展而强盛起来的
欧洲各国和
美国,也相继建立了传教差会,争相向世界各地传教。
基督教在
近代世界的传播,是与殖民主义的侵略扩张同步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