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年我参加编辑《
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朱仙镇卷》,收到
河南濮阳博物馆副馆长刘小江同志在2005年发表于《
中国文化报》上的文章《褪了色的神像——话说豫北民间
木版神像年画》。文中提出“豫北神像年画以其品种齐全、形象生动、
色彩丰富、价格低廉而彩响颇广,其作坊主要分布在濮阳、
安阳,焦作、鹤壁、新乡等地市的50余个村庄,其中以濮阳市的濮阳县刘堤口,
安阳市的内黄县北海头、马次范,滑县李方屯,汤阴县菜园集最富盛名。神像年画达上百个品种,其规格大小不一,大者能遮半面墙,小者仅有成人的手掌大小。其中的‘五神像’、‘四神像’、‘三神像’、‘保家老奶奶’、‘财神爷’、‘关帝爷’、‘
观音’等销量最大。”此文记述了包括滑县在内的广大豫北地区年画产地从生产到内容及艺术形式多方面问题,并提出了年画版流失的严重情况。刘小江不畏艰苦,骑车跑遍了濮阳县刘堤口村、滑县李方屯、内黄县北海头、元卜村、西梨园、观寨、张拐等村,千方百计地寻访艺人。他不像有的博物馆人员只着眼于宫廷的、文人的、
庙堂的上层
文物,更是重视本地区的民间
创造,他不是用值多少钱去“忽悠”人,而是反复嘱付群众:“老印版是你们村的一个宝贝,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岂能用金钱去衡量它。老祖宗留下来的传家宝要保护好”。他深切感到“豫北民间
木版神像年画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面对这即将消失的乡土情结,我们真应该去做些什么啦”。这种对民间文化遗产认真负责的精神和朴素作风使我肃然起敬。应该说这些同志是豫北民间年画发现的先驱者,最近我还了解有的同志着手豫北年画民间的调查抢救,也初步作出了一点成果,我祝愿豫北年画的挖掘抢救和研究能在群策群力中获得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