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这种农民们的艺术又是具有很高智慧的。最高超的表现手法便是
谐音的
图像。在农耕时代,农民识字有限或者干脆是文盲,他们巧妙地利用与字同音的形象,将美好的词句可视地展现出来。
谐音的
图像分两种:一种为一个形象与一两个字的
谐音(如鸡的形象与“吉”字;
蝙蝠的形象与“福”字;打开外皮而露出许多籽儿的
石榴形象与“
多子”等)。另一种为两三个形象的组合与一句
成语的
谐音(如一匹马、一只蜜蜂和一只
猴子的组合与
成语“马上封侯”的
谐音;一只
喜鹊和一株梅树的组合与
成语“喜上眉梢”的
谐音;
莲花和金鱼的组合与
成语“
连年有余”的
谐音等)。
谐音的文字与
成语都是兆征幸福的
吉祥词语,所以这些具有特殊意味的
图像又被称之为
吉祥图案。奇妙的是,组合在一起的
谐音的形象,在生活中本来是相互无关的,但在这里却意趣横生地组成并呈现出人们心中的向往。农民真是聪明之极,他们巧妙地绕开不识字的缺憾,通过这些
谐音的形象,让人去猜画中的寓意(
成语)。而这
成语人人皆知,谁都能通过画中的
图像慢慢把藏在其中的
成语找到。这样,一方面提高画面的趣味性,一方面使得观赏者在猜解画中的题旨时获得了欣赏的快感。同时,
谐音形象本身的内涵也被奇妙地扩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