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花瑶服饰自身发展的滞后性。
长江后浪推前浪,历史的脚步不断前进,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的步伐。如果说物质条件与生活环境的变化是花瑶服饰艺术濒临消亡的物质因素,生活观念与审美观念的变化是其外部因素的话,花瑶服饰自身发展的滞后性则是其内部因素。近
三十年来花瑶服饰的变化,有三个方面变化较大。一是盘头,原来是用
毛线编织的
花带盘缠在头上,盘缠过程复杂,没有娴熟的技术很难盘好,在劳动生产过程中也易散乱。20世纪90年代有位
瑶族女干部借鉴
斗笠的
编织方法,先用
竹篾编织成盘头形状,将
毛线花带盘绕围裹,再用针线将其固定制成盘头。这样一来,盘头就像
帽子一样穿戴方便,而且形状规范,一时间风靡瑶山,现如今都是采用这种形式的盘头。二是
腰带,原来花瑶
腰带是四五米长的布制长统通袋,用多块七寸宽的不同花色布条盘旋斜拼而成,制作讲究且繁琐,系起来更是耗时,要在腰上围十多圈,而且每一圈都必须露出均匀的窄边。现在采用各种颜色的布条或
花边缝在宽布带上,两头装钩扣,像系
皮带一样,方便快捷。三是
挑花图案的
风格发生了转变,由原来的严格遵照图案构成法则织成的图案,慢慢演变成简笔画似的图案。这些变化使花瑶服饰的制作与穿戴变得方便许多,却没有改变服装的基本形态,没有向着适应现代生活节奏、生活环境与生活观念的方向改变,更没有朝着强化民族特性的方向发展。事实上,民族服饰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一方面传承必定制约发展,就民族服饰而言,传承应该是提高工艺水平,完善民族艺术
风格,不可能改变服装的基本形态、结构及文化内涵,但是发展是需要紧跟时代步伐的,不能跳出传统也就无所谓发展。另一方面,发展必定需要舍弃传统。我们通常说,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发展,但如果我们全盘地继承传统,发展就变成了空谈。就花瑶服饰而言,发展演变也许能延缓其消亡的过程,可是如上文所述三个方面的发展,其实际是摒弃了花瑶服饰艺术的文化内涵。传承与发展这个矛盾的结合体使我们在面对民间艺术的保护时陷入两难境地。就花瑶服饰而言,我们不愿意看到这种具有鲜明
民俗风格、丰厚文化底蕴的民族文化遗产消失,但是如果花瑶服饰没有发展演变则不能追随时代的步伐,不可能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也就是说在现代生活习俗中失去了实用性,因此,对于花瑶服饰艺术的保护价值主要是在传统历史文化价值与文化多样性价值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