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基督教世界,修院曾经垄断整个社会文化教育事业,对
青年人进行以
基督教为核心的“七艺”教育。由于古代文献资料多保存于其中,修院成为中世纪西方学术活动的中心,这也是中世纪西方的
科学家、
哲学家等学者多是修士的原因。中世纪以圣经和教文著作为凭借而发展起来的神学
哲学体系,也因此被称为经院
哲学。
基督教神学吸收
古希腊哲学为论证信仰服务,九至十二世纪以柏拉图主义占主导地位,十三至十四世纪则以
亚里士多德体系为主,十三世纪多明我会的托马斯•阿奎那是经院
哲学的集大成者,他的理论后来成为天主教的宫方神学。在经院
哲学的末期,有邓斯•司各脱与托马斯相对立,而威廉•奥卡姆则对教皇的
世俗权力进行了批判。从隐修制的兴起可以明显地看到
宗教的出世性质,但修院的腐化又表明它并不能脱离
世俗的社会。这种矛盾也
表现在经院
哲学的理论发展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