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
水草较多的稻田,一般以放养草鱼为主,这样稻田中生长的
水草就会被草鱼作为食料吃掉,从而起到清洁稻田的作用。放养的草鱼,可以是鱼苗,也可以是鱼卵。鱼卵的获得,是仲春之际,将大量的谷草抛入鱼塘之中,使鱼塘中的草鱼产卵之时,依附于这些谷草之上,栽秧之后,便将这些依附有鱼卵的谷草移入稻田之中,使其繁衍。
鲤鱼则放养在那些
微生物丰富,极易成虫的稻田之中。由于
鲤鱼的食料以
微生物和
幼虫为主,这样在水稻生长的季节,幼小的蝗虫和水稻根部的细稻蚊就会成为鱼儿的口中食,不但满足了鱼类生长的需要,同时最大限度地达到了防虫的目的,保证水稻的正常生长。
鲤鱼的放养,一般以手指粗细的鱼苗为主;在一些面积较大,靠近水源向阳而且质地肥沃的田块中放入适量的母鱼,使之产卵繁衍鱼苗,以备第二年的生产之需。相较于草鱼和
鲤鱼而言,鲫鱼只是水族“稻田养鱼”的附属性产品,它们一般不会被单独放养,而是在放养草鱼或
鲤鱼的田块之中附带放养。但并不是所有的稻田都可以附带放养鲫鱼,由于鲫鱼习性喜随流水而游走,因此,只有那些偏离水源的保水田才能放养鲫鱼,靠近水源的水田即使放养,
收获的可能性也极小。“开沟放水”是“稻田养鱼”的鱼类起获方式之一。和其他水稻民族一样,水族地区在水稻成熟、米谷泛黄之际,
就要开沟疏渠,将稻田中的水放掉,使稻田快速干涸,以便收割。但由于稻田之中,加了养鱼的生产内容,使其“开沟放水”具有不同的意义,即不仅要考虑有效排干,同时也必须有利于
鱼尾的归拢。开沟时,先沿鱼群主要活动区域用锄头将一行稻蔸连根带泥挖起立于两旁,使鱼群聚扰沟中,然后再沿稻田边缘内侧开排水沟,使排水沟与鱼群聚拢沟相连,两沟相连之后,还要留置1-2天,使稻田中的鱼群充分聚拢沟渠之中,最后才开决放水,并捕获鱼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