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早期的土著居民是“闽越”族,属于我国古代南方“百越”民族的一支。
福建的古闽越族以蛇为
图腾,习惯傍水而居,善于驾舟行筏,有“断发纹身”的习俗。汉代许慎在《
说文解字》中写道“闽,东南越,蛇种”,即反映了古代
福建地区闽越族的崇蛇习俗。闽越人在春秋战国时期还处在原始社会后期,西汉初才建立起早期的奴隶制国家闽越国,其文化远远落后于
中原汉族,因此,原始
宗教和
巫术盛行。在闽越国时期,汉、越文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交流融合,从武夷山汉城以及
福州屏山等闽越遗址中都显示出汉文化的影响。然而隋唐以前,此时的
福建依然是一片人口稀少、野兽横行的蛮荒之地。《隋书•南蛮传》载:“南蛮杂类,与华人错居,曰蜒,曰獽獽,曰俚,曰獠,倶无君长,随山洞而居,古先所谓百越是也。其俗断发文身,好相攻讨,浸以微弱;稍属于中国,皆列为郡县……”《漳平县志》称南蛮“性悍鸷,言语侏儒,楚粤滋蔓尤盛。闽中山溪高深处往往有之……随山种插,去瘠就腴,编荻架茅以居。善射猎,涂矢以毒,中兽立毙。其贸易,刻木大小长短为符验。能辨华文者,其酋也”。梁克家在《三山志》中描述唐初的
福建,称其“户籍衰少,耘锄所至,甫迩城邑,穷林巨涧,茂木深翳,少离人迹,皆虎豹猿猱之墟”。此后,随
中原汉族的大量迁入,
福建在人口数量上开始持续增长,经济上也开始得到较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