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青铜器时代至汉代,百越诸群在继承其先民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其所在地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又把水稻种植水平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一时期,文献中关于越人种植水稻的记载已经大量呈现于
史籍中。《
周礼•夏官司马•职方氏》云:“东南曰
扬州,其山镇曰会稽,其泽薮曰具区,其川三江,其浸五湖……其谷宜稻。”
史料表明
扬州地三江五湖的河谷地带尤为宜种稻,也说明了
稻谷生长所需的环境。《
国语•越语》载:“吴稻蟹不遗种”,“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
史记•
货殖列传》亦载:“楚越之地,
地广人稀,饭稻羹鱼。”《
越绝书》也记载勾践时“地植稻粟”。在
岭南地区的
广西贵县泊湾西汉墓出土的木牍上也有“嗛”的记载,考据学家指出,“谦”即“籼”。秦汉时期,水族先民从南向西北溯江而上迁到
龙江、都柳江上游地带,在地缘上与百越相接,依旧受百越稻作文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