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人民能歌善舞,民间工艺绚丽多彩,这在文献上早有记载。建国以来对这方面时研究也相应地做了一些工作。广东省
民族民间音乐研究室费师逊同志曾对我国
瑶族音乐作过长期的调査研究,在《以
瑶族音乐研究中的体会与设想为例,谈民族音乐学的方法与技术问题》一文中,指出“
瑶族有许多民歌和
乐器,这些民歌、
乐器一方面有自己的独特面貌,但也有与其他民族相似的面貌。”並对不同的
瑶族支系的音乐要素(音律与音列、音调与
旋律、音阶与调式、节拍与节奏)进行分析比较,以求建立民族音乐学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对于普遍流行的“长鼓舞”、“花鼓舞”,以及流行于
广西都安、巴马、东兰、马山一带布努瑶的“铜鼓舞”,也都有专文加以介绍,如陈驹的《壮族峰鼓和
瑶族长鼓渊源考》、何成源的《
瑶族长鼓舞》和《
广西都安
瑶族自治县七百弄
瑶族社会历史情况》。据
史籍考证,从唐代开始
瑶族人民就有歌舞长鼓的习俗,进入明、清时期更为广泛流行,每逢年节和
祭祀盘王,都击鼓跳舞,欢庆丰收。这些民间舞蹈经过整理编排成新的节目,深受各族人民的欢迎。工艺方面,吕国昌在《贵州日报》上撰文介绍了
瑶族的腊染,指出早在宋代,
瑶族的腊染工艺就很著名。
瑶族腊染的绘制跟苗、布依、仡佬等民族的腊染制作方法一样,先用腊绘花纹于布上而后染制,去腊后则花纹现露。在距荔波县打狗河不远的瑶山,妇女们则用一种树(瑶语称“娄枯叶”)的树浆代替腊。至于
瑶族的
挑花刺绣更是一种別具特色的艺术品,它鲜艳夺目,图案别致,纹式
古朴,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