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教育是
瑶族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元明清时期,
瑶族地区的瑶老组织仍在社会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各地的瑶老每年都要不定期地召开各种集会。在集会上,为规范人们的行为,瑶老要对村民讲述本民族的历史,讲述如何为人处世,进行社会教育。立于
广西金秀沿河十村的平免石牌记载,早在明代,金秀沿河十村的
瑶族就建立了石牌制度,由众人集会,议定律法。从调查资料看,清代,
广西大瑶山一带的
瑶族普遍利用石牌会议进行“料话”,由石牌头人先讲述
祖先的迁徙经过和本民族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教育大家如何做人,然后宣布“料令”,将石牌规定通过后,即正式宣布实行,或写于纸上、
木板上,或刻于石上,让全石牌成员共同遵守。清代同治年间,
贵州荔波县
瑶族也采用石牌会议的方式对石牌成员进行社会教育。
广西大瑶山的石牌有相当一部分是清代留下来的,据莫金山副教授调查,大瑶山现存从清初到1840年以前的石牌共有7块。由此看来,当时以石牌会议进行社会教育在大瑶山已是很普遍的事。云南金平、屏边的
瑶族则通过“丛会”进行社会教育。“丛会”结合祭社,一年举行两次至四次,会议在寨老家举行,每户来一男子。会议除了杀猪聚餐外,最重要的是要讨论一年中砍山、伐木、修渠、
狩猎及婚丧大事,并制定“社约”,令全寨男女老少遵照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