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张
瑶族与“蛮”有关的理由是:(1)古代“蛮”字原作“䜌”本无歧视之意,是当时
瑶族先人的专称。至今“过山瑶”的系统的盘瑶、山子瑶等仍自称为“勉”、“曼”、“门”、“敏”等,发音均与“蛮”相近,分布在
越南的
瑶族也称为“僈人”,后来“蛮”才成为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2)“瑶”这一族称并非
瑶族原来的自称,它的得名源于过去
瑶族不服
徭役之故,已是隋唐以后的事。(3)从《
后汉书•南蛮传》、《
史记》、《北史•蛮僚传》、《梁书•张缵传》、《蛮书》、《元和
郡县志》、《桂海虞衡志》等书都提到
瑶族先民早期的居留地是秦汉时的
长沙武陵郡,历史上瑶人的反抗斗争也发生在这些地区。(4)从
瑶族的迁徙路线看,也是从
长沙、武陵郡一带向西向南迁移,而非由
江浙入两广。(5)从生活习俗看,盘瑶有“神犬”的图腾崇拜,其他风习均与“
长沙武陵蛮”相同,但与古百越系统各族崇拜
龙蛇不同。主张
瑶族来源于“山越”的理由是:(1)根据《
后汉书•南蛮传》、《
山海经•海内北经》郭璞注、《路史》引《玄中记》及
瑶族民间流传的《过山榜》等文献记载,以及民间传说、迁徙遗迹等方面的考察,
瑶族先人古代的聚居地应是
浙江的会稽。(2)据《三国志》记载,山越当时分布于
吴国东南部山地,即今江、浙、皖、赣四省的边境,因不堪忍受压迫而逃入山间,故称山越,山越的生活习性与今天的
瑶族有相近之处。(3)“越”的长音是“瑶”,“于越”二字的合音是“瑶”,“山越”的合音是“畲”,因此,瑶、畲与越或山越的关系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