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瑶汉民间贸易的发展,
瑶族地区开始出现了圩集贸易。据
广东官员禧恩奏,连州、连山、阳山一带,“
向来徭人以粟、米、膏(高)粱、薯、芋、黄豆、
棉花等物至民圩交易,每为汉奸所欺”,奏请“准徭人于徭地另立徭圩,俾通贸易。其有愿赴徭圩交易者,亦听其便。”此后,清王朝对瑶区的经济封锁逐渐放松,一些经济发展较快的
瑶族村寨发展成为民间交换贸易的圩集。清代中叶,广西恭城西岭乡八岩村,因当地
瑶族每年种植大批西瓜,产红瓜子数百担,还产黄平、花生、烟叶、甘蔗、月柿、杉木、毛竹、香菇、木耳、竹笋、板栗、桐果、油茶等,村中办三间油榨作坊,生产
桐油、茶油、花生油,引得周边
商贩纷纷到此交易、定居,最后形成圩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