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人民长期居住山区,山区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为发展中医草药提供了优越条件。
广西的大瑶山,
广东粤北的翁源、乳源等县,都以瑶医瑶药驰名远近。胡起望的《瑶医简述》、潘赞群的《
瑶族的药浴》论述了在华南一带的城镇中行医卖药的瑶医的历史、主要的治病方法及若干颇具疗效的民间验方。从粤北、桂东、黔南的
地方志中,可以看到清代已有瑶医“入山采药,沿寨行医”,“善识草药,取以疗人疾,辄效”的记载。治病方法以“望,闻、问”为主,有的还懂针灸。从
广西收集到的975种植物药中,有
瑶族专有名称或知其药效的即达543种。瑶医给药除了煎水服用以外,还有与动物类内脏或一定部位的畜肉共煮服用的方法。瑶医的药浴疗法,更是从
瑶族人民每天洗澡的优良习惯发展起来的特殊疗法。为了促进少数民族医药学的发展,1985年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和卫生部在呼和浩特市联合召开了全国少数民族医药工作会议,部署了调查、发掘、整理、提高我国少数民族医药学的工作计划,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瑶医瑶药宝库,使之更好地为
瑶族人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