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瑶区基本不通公路,道路又陡又窄,运输主要是靠肩挑、背扛和放木排。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每年都拨出专款,修通到瑶区各县城和重要乡镇的公路,把瑶区主要村寨的羊肠小道拓宽改造成1.2米宽以上的人行道,疏理溪流河道,使交通运输条件得到改善。例如,1952年,
广东连南人民政府在财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拨出30万元专款,把瑶区主要村寨的羊肠小道(共130多千米)加宽改造成1.2米以上的人行道;接着又先后投资650多万元,修建林区公路193.7千米,疏理溪流200多千米。又如,在
广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立即抢修战争中被毁公路。根据交通部关于结合《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提出建设地方道路网的要求,在地方道路建设中贯彻“依靠群众,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经济适用”的原则,1956—1957年在全省掀起第一次筑路高潮,两年共修建县乡公路2089千米。其中,通往瑶区的公路有富川县建成富阳至桃川公路37.4千米,金秀
瑶族自治县建成桐木至金秀公路34.3千米,象州县境百丈至大樟8千米。1958年5月起,
广西又掀起以修建县乡公路为主的第二次筑路高潮,各县全面展开,参加筑路的农民最多时达到70万人。在资金、材料十分紧缺的情况下,农民自带口粮和工具修路,自制炸药开山炸石,上山砍树架桥,声势浩大,前所未有。这次筑路高潮,从1958—1960年连续3年,建成县公路2127千米,乡公路2928千米。到1960年,
广西县乡公路总里程达8107千米,已通公路的
人民公社757个,占全
广西人民公路总数的71.54%,
瑶族地区交通闭塞状态有了很大改变。但在这两次筑路高潮中,由于受“左”的思想影响,盲目追求数量,瞎指挥,
浮夸风,加上群众一哄而起,现场管理和技术指导跟不上,普遍存在线形差,弯多、坡陡、路窄,临时桥涵载重能力低,晴通雨阻等问题,后遗症不少。加上
瑶族地区绝大多数山高水深,修路工程浩大、技术复杂、投入巨大,一时还难以修建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