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
广东瑶族人口和分布区域都大为减少和缩小。究其原因,一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镇压,特别是罗旁瑶民起义失败后,大批
瑶族流向
广西,清初对瑶山的征服,又加剧了瑶民的迁徙。故傅恒《皇清职贡图》卷四载:“徭本盘瓠种,由楚省蔓延粤东之新宁、增城、曲江、乐昌、乳源、东安、连州等七州县……
正统以后,屡次作乱。
本朝初年,复肆行劫掠,先后讨平。至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招抚归顺,分隶各州县。”清人刘德恒《四会县志》卷一亦载:“《
府志》徭山数目、
地名与《郝通志》不同,盖康熙至乾隆朝有绝逃之户,裁并之地,所以多寡不同,
地名互易也。”其次是民族的同化。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一部分
瑶族被同化为汉族。清人刘芳《新兴县志》卷二十六载:“新兴并无黎、壮等类,惟有徭人一种,宋元时亦皆不甚安静,明初设有徭官四人,率众捍御浪贼有功,世其职,徭皆听约束,无生事患。今国家升平日久,徭人欣欣向化,衣食动作,倶与齐民无异。”新宁县
瑶族,“居县之大隆峒,言语服饰,渐与内地习染,同齐民一体,编户输粮。妇人髻环
衣裙,亦与民无异。”清人蔡尧犧《新会县乡土志》卷五亦载:“明代以前,新会西界多有山徭,近则悉从迁并,留居笄簪、尖缘、护屏诸山者,寥寥数落而已。”据吴永章先生统计,清代
广东境内的
瑶族主要分布在广州府的东莞、从化、新宁、增城、
香山、新会、清远,肇庆府的四会、新兴、鹤山、德庆、封川、开建,罗定直隶州的东安、西宁,韶州府的曲江、乐昌、乳源、英德,南雄直隶州的始兴,连山直隶厅,惠州府的归善、永安、海丰、龙川,
潮州府的饶平,嘉应直隶州的长乐、
兴宁,高州府的电白、信宜,雷州府的遂溪,阳江直隶州的阳江、恩平,钦州直隶州等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