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地垦荒是家口生计必不可少的第一手段。除此之外,砍柴、割草、放牧、
渔猎、采集、用水等生活资料都仰赖于土地资源,这在水族口碑传说中就有村落开山鼻祖用巧计争占土地的故事。为了便于砍柴和放牧,必须开辟道路。于是修筑境内的道路并铺上青石板,形成村道,表明这条路延伸所到之地是我们村落修路开发的。修桥、修渡口也有古领河段水域的象征意义。况且在水族社会,修桥铺路,
向来就被视作行善积德的行为,也是被社会公认的一种美德,甚至被视为民族精神的一种象征。公共墓地的确立,更体现一个村落地域的象征,其他村落不可侵占。如三都县三洞乡潘姓传说有两个始祖:一个叫“仰”,一个叫“干”。他们原来是两兄弟,死后同葬在名叫“墓把”的地方。这两兄弟的后裔发展壮大了,分住在三洞地区的苦干村落,原来是家族亲,不能通婚。由于发展多了,不通婚,很不便。为此,通一定的卜卦,求计于天意,得允。现在可以通婚,成了亲戚。但大家都公认“墓把”是共同的始祖的墓地。保护公共墓地不受侵犯,是村落群体的神圣职责。地缘关系是共同居住的乡土联结起来的各种社会关系,俗称“同乡”、“乡亲”都属于这种关系。俗话说的“人不亲土亲”也是这种地缘关系的形象反映。村落社会是由若干人家集结的乡亲协同体。在这里乡土意识或地域观念是十分重要的
纽带。抚水州大部分水族先民迁徙定居后的村落经济的最大特点是村落成员摆脱了对部落长的人身依附,有着相对更多的经济自由。除了经营自己开垦出来的田地外,还可以在村落地域内的山林、草场、河段去砍柴、割草、放牧或从事采集和
渔猎,这就大大激发了村落成员的劳动热情,或者说在某种意义上解放了生产力。这是迁徙定居后水族社会孕育出了比较发达的传统农业文明的基本动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