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经·
小雅》中“终朝采蓝,不盈一檐”是染蓝的最早记载。南宋时期
广西的
瑶族生产精美的
蜡染被西南兄弟民族称为“
瑶斑布”,所用染料就是
靛蓝。制靛之蓝,产于桂之北流、容县、永安、平南、平乐、
柳州、桂林、凌云、浔州等县。清乾隆《南宁府志》云:“
蓝靛,有
木蓝、细蓝、地蓝三种。虽用以染物,亦入药品可涂疮毒。”清光绪《容
县志》说:“蓝有三种:
寥蓝、大蓝、槐蓝……”。壮族地区种植
寥蓝、
木蓝和
马蓝。
木蓝俗称槐蓝,
广西各地均有,以桂南和桂东居多。
马蓝亦称山蓝,俗称
板蓝根。壮族人民很早就积累了以蓝制靛的经验并用于生产。如《昭平
县志》记载“
蓝靛,又名蓝青,本邑备预两区出产最多。草本植物。谷雨前施种于山冈或平地,凡五十日,枝叶发青完满,刈浸靛池,约一月许,滤出渣滓,和以上等石灰细末,即成
蓝靛。普遍每靛草六百斤,造成一百斤之靛为佳,不及此数,渐分差次。”这里明确指出最佳的比例为六百斤靛草制成一百斤
蓝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