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纱上架:卷筵之后是
纺纱。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许多村寨,
纺纱大多使用手摇单锭纺车,一般由竹子构成,底部为丁字形座,长85厘米,宽50厘米。
横木上方架有竹轮(由6块竹或木片制作的,与
木轴相连搭成辐射状的轮子),其直径为61厘米左右,中间贯穿一
木轴,并与
曲柄相连。
木轴固定在
支架上。当右手转动
曲柄时,竹轮沿着顺时针方向转动,在竹轮与纱锭之间有一条绳带,因此,
锭子也跟着转动,
棉纱就此纺成。纺好的
棉纱,要放到淘米水或稀释的米汤中浸泡,取出后晒干,称为“过浆”,以便增强线的耐磨性和硬度。竹楼下层的屋
柱子是最好的缠绕辅助器具,经过
一轮轮的操作之后,纱就纺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