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定、禄劝是使用彝文最普遍的地方,这里的彝族唐代称“乌蛮”,宋代称“罗武部”。他们和邻近的“仁地部”(寻甸)自古就居住在金沙江南岸的
山岳地带。大约在公元9世纪初,他们征服了“獹鹿”、“僰剌”和“杂蛮”就成了这一带地方的世袭统治者。可能由于政治上较稳定,彝文的使用和传播比别的地方更为广泛。特别是
武定那土司在其任职期间,除注重整军修武以外,还竭力提倡彝族的固有文化。他曾延揽学识渊博之
巫师,立学校以教育
子弟,或传抄各种彝文典籍。因此,这里的彝文典籍源远而丰富。禄劝彝族传说,三国时彝族中已有彝
文书流传,第一本叫《捻母苏》,叙述做人要行善;第二本叫《骂查木泊》,记载战争前如何
祭祀;第三本叫《检讨苏》,讲彝族各家支的历史。1942年,马学良、傅斯年等先生曾收集到各种彝
文书2000余册,分藏在当时的
北平图书馆和清华、北大、南开等图书馆内。已知的彝文碑刻有“镌字崖”、“凤诏碑”、“长坝塘摩崖”、“那嘉献碑”等,其中,“镌字崖”彝文碑《凤土司家的历史》和“凤诏碑”是
云南目前所知时代最早的彝文碑刻。“罗武”亦系支系名称,今楚雄州各县、玉溪地区和大理州的一些县都有分布。康熙《楚雄府志》卷一
地理志土人种类条说:“罗武,类似罗罗,有书字。”就是说,楚雄府辖区内的“罗武”也使用彝文。刘尧汉先生曾于楚雄摩哈苴村收集到彝文宗谱3篇。据夏正寅《哀牢夷雄列传》序说:该宗谱原系5篇,记5家彝族世系。其中,4家为“罗罗濮”,住弥渡、南华、巍山接界地,1家为“密洒巴”居景东。康熙《顺宁府志》卷一风俗条说:“大倮㑩,披羊皮,衣
麻布,山栖草舍,刀耕火种,习爨字。”而此种“大倮㑩”在景东府地区也有,可知楚雄州西部地区彝族使用的彝文,曾传播至景东、凤庆等地。现存3份彝谱有彝文130余个,与
武定、禄劝彝文比较,形体差异较大,从其自称“蒙舍先王细诺罗之贵胄”或“蒙舍先王细诺罗之苗裔”来看,此种彝文在当地使用、传播时代较早。它可能是纳垢阿𪽎整理“爨字”以前即流传到滇西的一种古老而
典型的“爨文”,结合
云南彝族历史,它可能是南诏迁西爨“白蛮”于滇西时带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