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淡化。上世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我国传统文化也日益受到文化全球化的挑战和冲击,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日趋减弱。冯骥才曾说:“这一次我们一打开国门,涌进来的是乘载着
商品经济的商业文化。它根本不管你的文化传统,也不管你官方的意识形态,什么都不管,呼啦一下子就进来了,所向披靡……我们没有准备。我们搞了
半个世纪的计划经济,根本没有商业文化。原有的商业文化只是那种古老的、传统的通俗文化,带着一点点商业性而已。面对着这种外来的强势的现代的商业文化,我们手足无措。这种商业文化也可以叫做‘流行文化’。近一二十年,流行文化为主体的商业文明猛烈地冲击着我们,有时会感觉我们的文明要被冲散了。”在这种流行文化的冲击下,我们对自己固有的传统和文化失去了一种自信心、一种自尊。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转变了、审美情趣变化了,就连我们最传统、最重要的节日——年,其意味也淡化了。
木版年画作为过年氛围的重要装饰和点缀也渐渐被人们遗忘了,尤其在城市,越来越多的家庭不再张贴年画,仅仅在大门上贴一副对联以示过年喜庆而已。年味的不再,最终把张秋
木版年画在内的
中国年画艺术逼进了死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