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夫心生文辞,运裁百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刘勰在《文心雕龙·丽辞》中阐明了文学中的对偶概念及其产生的原因。在
中国的观念体系中,一个自足整体必然由互补的两面构成,二者是相应对等而非从属的关系。作为修辞手法,对偶是指在
诗文中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的语句来表达相反、相似或相关意思,形成整齐对称的效果。广义上的对偶根植于
阴阳二元的哲学思想,普通存在于
中国文化之中。“在各种文学作品中对称原则的重要超乎一切逻辑推理之上。所有这些特点错综
交织成
中国读书人的精神生活,并强烈反映在与知识阶级密切相关的各种制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