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
宗教的各个方面的意义和功能进行阶级分析,不仅不会使
宗教研究简单化,而且只会使这种研究更深入、更具体;不仅不会使人们一概否定
宗教的社会价值,而且只会使
宗教的社会价值得到更合理的说明。既然马克思主义把
宗教视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和阶级斗争的一种工具,
宗教也就脱离了个人信仰的狭小
天地而取得了广泛深刻的社会意义。无论我们在对
宗教社会功能的评价上是肯定,还是否定,都具有更重要的含义。我们不妨把唯心史观的
宗教研究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
宗教研究作一番对比。在
基督教统治下的
欧洲和
伊斯兰教统治下的
阿拉伯世界,从中世纪以来,各种教派之间的
宗教斗争连绵相续,神学异端,异教运动,教会改革……不断出现。按照唯心史观的一般分析方法,总是把这些在
欧洲和
阿拉伯历史上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
宗教斗争归结为某个
宗教家个人的
宗教经验和神学见解,他们一般都看不见这些“
宗教经验”、“神学见解”背后的社会根源,因此,他们永远说不清楚这些
宗教家个人如何能影响那么多的群众,燃起他们的
宗教热情,进行生死以继的斗争。他们对这些事件的评价,肯定也好,否定也好,不仅没有合理的根据,也没有超出个人之外的社会意义。而且,由于任何
宗教观念和神学见解在科学世界观审视之下都是颠倒的世界观,这些
宗教斗争就不过是
宗教家之间的各种谬论的争吵,从而也就失去了积极的社会意义。可是,如果我们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去分析这些历史事件,情况就大不相同了。那时,我们就会在
宗教斗争和神学争吵之中,看到它们所主张的各种不同的神—人关系,在不同的神—人关系之后看到各种不同的人—人关系,通过对这些人—人关系的透视看到不同的阶级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斗争。那些为过时的社会秩序,不合理的人—人关系,反动的统治阶级服务的
宗教和神学体系,自然会受到批判和否定,但作出这种否定评价的,与其说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
学说,无宁说是历史本身;至于那些通过神—人关系曲折而颠倒地
表现苦难人民所向往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反抗反动统治秩序的
宗教观念,如果,它适应了历史发展的需要,马克思主义是不会否定其历史作用的。恩格斯在
基督教历史的研究中,一再对
宗教改革的积极作用作出肯定的评价,他把
宗教改革运动视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
外衣”。恩格斯的有关论述是在
宗教研究领域应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