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所谓拋弃任何理论思维和理论解释的纯粹经验描述的
学科,在现实生活中是根本不存在的,以西方
宗教为例,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各种
宗教学派差不多都是着重研究
宗教的起源和发展问题,它们各自根据手头上掌握的
宗教史的材料,提出了各式各样的关于
宗教的起源和发展的理论。在起源问题上,有的认为
宗教起源于关于
星辰的
神话,有的认为起源于万物有灵的观念,有的认为起源于
巫术,有的认为起源于祖灵崇拜或图腾崇拜……在
宗教的发展问题上,主要有两大思潮,一种认为
宗教的发展是进化的,是从低级的自然
宗教发展为多神教、再发展为高级形式的一神教,这是
宗教进化论;另一种思潮则认为
宗教产生于上帝的原始启示,一开始就是高级形式的原始一神教,后来由于低级崇拜的渗入,原始的一神教逐渐退化,出现了多神崇拜,这是
宗教发展的退化论。所有这些不同的
宗教学说,其主要的区别,与其说是由于经验资料的不同,不如说是对经验资料作出了不同的理论解释。不同的
宗教学
学说,本质上是不同的
宗教理论或
宗教哲学的反映。孔德、斯宾塞在
哲学体系上本来是实证主义
哲学的奠基人,正是他们在那里大声疾呼反对一切形而上学,竭力反对把所谓的形而上学带进
宗教问题之中,可是,也正是他们就
宗教的起源和发展问题,用进化论的
哲学观念对之进行理论概括。任何
学术研究都是由人来进行的,研究者本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便不能不反映在他的研究过程之中。研究主题的确定,资料的选择和解释,结论的作出,都自觉不自觉地反映了研究主体的理论影响。更何况,研究者还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
宗教背景之中,传统的教育、习俗的熏染、信仰的权威以及资助者的
宗教倾向和政治需要,都会对
宗教研究者产生有力的影响。施米特神父在其
名著《比较
宗教史》中也曾向自己提出过在
宗教研究中是否可能完全不受成见的影响的问题。他的回答是:现在各派有识之士对此问题,都一致予以否定的回答,他们认为人不能绝对不受成见的影响。至于施米特本人则提出了“原始—神论”的理论来说明
宗教的本质和起源,为天主教神学的永恒性和合理性提供比较
宗教学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