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织造局设于
顺治三年至
光绪三十二年(1646—1906),历时260年。
织局机构分为南北两局,
南局亦称
总织局,设在葑门城内带城桥东下塘(今
苏州市第十中学),其范围东至学校健身房,西至大仙庙,北至
孔府史巷,南至河沿,全部面积约60亩。初建时有大门前后5间,验锻厅3间,机房196间,铺机400张,
绣缎房5间,
局神祠7间,
染作房5间及其他用房20余间,由
工部侍郎
陈有明总理其事。
北局亦称
织染局,设在城中察院场以南200步,
玄妙观东,西临开心桥,原为明代
织染局旧址改建(今
北局人民商场一带)。计有机房76间,
染房5间及其他旧房,派满官司尚志督理。两局共铺机800张,额设匠役2602名。
顺治十年(1653),改派
工部右侍郎
周天成并管两局,又经重修扩建大堂3间,头门、仪门、库房各3间,机房增为214间,并改称为
苏州织造公署。康熙十三年(1674)改为
苏州织造衙门,并在二十年至
二十二年(1681—1683)又经两度重修,并增建机房。雍正三年(1725)
织机数减为710台。乾隆年间又减至663台,匠役2175人。
咸丰十年(1860)在太平军与清军的战争中,两局全毁。至
同治二年(1863)
织局恢复,合并两局为
总织局,局址移至
南石子街十号(今
大儒小学)。当时局内有
妆蟒花缎正匠253名,每名随匠役2名;
素机正匠4名,随匠役1名;工匠767名及局役242名;铺机257台。
同治十一年(1872),清政府委派德寿为三品衔
织造臣,负责重修
苏州总织局,并兼任游聖关税务使。重修房廊共计400余间,及司库、笔帖式等
官署用房。修复后的
织造衙门设有
织造部堂、
织造府堂(付)和四个
织造笔帖式官吏(民间称之为四蟹一蟾),此外尚有书吏及书办各十余人,职管6人。其下分为:东库堂有官司差机户320名,主办
织造缎匠,兼办
锦锻罗绫绉;西库堂主办
刺绣、
缂丝。
南局用房分为头门、二门、大堂、暖阁、宅门、二堂、七房(五开间)、东花厅、东签押房、库房、西花厅,最后为
局神祠(大仙殿)和其他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