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刘三姐”体现着“对山歌”已经是壮民族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壮族及其先民好歌。如古西瓯、骆越之故地
岭南两粤,历代就有“尚歌”“好歌”之俗,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特征和统一的民族审美心理而
世代传承。南宋
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记述了壮族婚嫁时歌声唱和的盛况:“
岭南嫁女之夕,新人盛饰庙坐,女伴亦盛饰夹辅之,迭相歌和,含情凄惋,各致殷勤,名曰送老,言将别年少之伴,送之偕老也。其歌也,静江人依《苏幕遮》为声,钦人倚《人月圆》,皆临机自传,不肯蹈袭,其间乃有绝佳者。凡送老,皆在深夜,乡党男子,群往观之,或于稠人中发歌以调女伴,女伴知其谓谁,以歌答之,颇窃中其家之隐匿,往往以此致争,亦或以此心许。”宋代静江人“送老”歌唱与乡党男子调女伴,是壮族先民之俗,相延至今。壮族青年男女,在歌圩或喜庆节日中,以歌交友或定情,有见面歌、邀请歌、盘问歌等多种。一些
壮锦纹饰再现壮族青年男女对山歌场景,再现刘三姐与阿牛哥的美好爱情,传达出壮民族独特的山歌文化魅力。